
陈芳 任禹舟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海韵
在广安市武胜县方家沟村,有一座始建于1911年的建筑群——宝箴塞。它依山而建,被中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誉为“全国罕有,蜀中一绝之军防要塞式住宅”。
这座军事要塞是谁建造的?为何修建在此?记者来到宝箴塞寻找答案。
走进宝箴塞西塞正堂,塞墙石壁上刊刻的一篇《宝箴塞记》映入记者眼帘。当时的段氏家族族长段襄臣在文中写下了修筑宝箴塞的初衷:“武胜县位于五县交界处,地理环境复杂、战略位置重要。与此同时,清末战火连绵,经历大规模‘湖广填四川’,形成自我防护的移民文化。”
宝箴塞景区负责人肖远忠介绍,为了庇护子孙繁衍生息、保障一方安宁,段襄臣选择宅院西侧山脊筑塞设防。于是,便有了这座气势恢宏的建筑群。
为什么这座建筑群不叫寨而叫塞?原来,段襄臣充分利用地形,在周围山梁的最高点选址,用高达10余米的围墙将住宅与要塞连为一体。同时,借助要塞下大面积的耕地和水源,在围墙内修建加工作坊和仓库,兼顾防御和生产生活。
就这样,宝箴塞经过段氏家族的多年经营,于1936年建成,具备军事防御工事和传统民居两种功能,其核心区约7.5平方公里,主体构筑物占地1.5万平方米,塞内有8个天井、108间房间、110道门、124个瞭望孔。
宝箴塞的建筑材料以条石和木材为主,取材实用、构造朴素。城墙石料最长达6米,墙厚50余厘米,中间用土石夯实,板石铺面。“整个建筑上万立方米的用石料,从哪里来,用什么运输,至今仍是个谜。”肖远忠说,站在东塞环形通道平台,从瞭望孔向外望去,数里之外的风光尽收眼底。
防御性民居里建有戏楼,也是宝箴塞的特色之一。“大家请看,戏楼正面雕刻着各类神仙图,主人期望用来保护世代平安……”在讲解员的带领下,武胜中学的师生正在进行“宝箴古塞观蜀中”的研学课,学生们触摸防御条石,研究菱形射击孔,对历史和建筑的好奇溢于言表。
与同类军事防御建筑相比,宝箴塞满足防御工事和生产生活所需的建筑规划,有着难以模仿的特性。东塞水井藏着逃生通道,石质蓄水池充当消防池;西塞院内有7口石质水缸,充足的水源可作灭火之用。围墙山塞、碉楼和宅院虽连为一体,形成高度防御的地方民居群落,也能保障各个家庭自由地生产生活,体现了独特的民防建筑文化。2006年,宝箴塞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